一、学校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课程班院;的课程班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课程班院。
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课程班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课程班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课程班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课程班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6个;自主设置博士授权点9个、硕士授权点15个;还有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二、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程班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培养新闻传播学高端人才的基地,也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高端殿堂,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在学界业界拥有一定得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者,包括戴邦,安岗,孙旭培,明安香,闵大洪,李斯颐,尹韵公,唐绪军,时统宇,陈崇山,卜卫 ,姜飞,钱莲生 ,宋小卫 ,王怡红 ,徐耀魁 ,孙旭培 ,张放 ,黄楚新,孟威,殷乐,张丹,刘晓红,杨斌艳,谢明等学者。
三、师资优势
全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学者们贡献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以来的45次学习中,我院共派出10多位专家学者为政治局委员进行授课,占授课教师总数的15%,位列第一,领先于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被香港《大公报》评为中国十大智库之首。在《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报告公布的505名“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课程班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达157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首位,位居第二位的北京大学入选人数为51人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专业基础课 | 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学 |
专业课 | 新闻媒介管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研究、新闻业务研究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英语 |
专业选修课 | 公共关系学、媒介经济研究、企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策划、新媒体与广告经营、网络营销、新媒体运营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传播学理论、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法规与伦理、出版企业战略制定与运营、新闻编辑研究、书刊编辑理论与实践、传播心理学 |
五、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
2、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社会在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
六、学习费用
学费29000元/2年;报名费200元;教材资料费800元;共计:30000元
七、学习安排
1、学制:两年,共四学期;
2、学习时间:
全国网络+面授:网络授课和面授学习自由结合
周末班:隔周周末(周六、日)上课;
3、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八、报名流程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2、2寸免冠近照4张、报名费200元;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根据申请人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课程班报读条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发放课程班录取通知书。
4、学员遵照学院发放通知书的缴费方式与规定时间交纳相应的学费。
九、证书与学位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学院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完成课程班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课程班结业证书,(研究生院钢印、红印、院长印、统一编号);符合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同学,依国务院学位办《2014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办相关规定申请硕士学位。
联系老师: 赵老师
咨询电话: 18911477691
赵老师
报名邮箱: edu@eduour.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科优势,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校历史比较悠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很多就读
社会工作这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吗?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学历的门槛越来越高,很多本科生毕业都选择了读研究生
现在,2018年已接近尾声,看着很多因攻读在职研究生而获益良多的诸多同事,报名名校在职教育迫在眉睫。在